2023年,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和东北振兴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深化综合改革,精心谋划推进国际知名高水平农业大学建设,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成效,实现了新跨越。
一、坚持党建工作统领地位,校园政治生态不断优化
主题教育扎实开展。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加强组织领导,紧扣主题主线,一体推进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等重点措施。坚持把“学”字贯穿主题教育全过程,举办7天读书班,开展5次集体研讨,通过研读著作、原文领学、集体交流、主题报告、参观见学等形式,推动党员、干部理论学习入脑入心、见行见效。聚焦重点工作,班子成员组成9个调研组,下基层、摸实情、解难题,深化调研成果产出与成果运用。坚持深查细照,找准找实问题,10项清单问题和5项专项整治问题全部整改完成。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常态化长效化,聚焦师生“急难愁盼”问题,梳理并完成办实事任务88项,师生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理论武装不断深化。制定年度《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计划安排》《教职工理论学习安排》,通过第一议题跟进学、主题教育读书班系统学、理论中心组深入学、宣讲团覆盖学等多种渠道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累计安排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40余次,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10余次,举办大型宣讲报告会5场次,安排教职工理论学习5次。成立“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团5个,组建关于进一步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讲队4支,全面开展宣讲活动,同时,通过学校官微、校园网、校报等平台广泛宣传学习内容,巩固扩大学习效果。
领导班子建设坚强有力。认真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健全完善议事规则和程序,提高决策水平。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39次、校长办公会议30次,开展第一议题学习56次,制定贯彻落实意见170条。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振兴东北重要讲话精神,研究制定实施6个方面15项具体行动举措。
干部队伍建设持续强化。坚持“为事业发展需要配班子、为服务学校改革发展配干部”的选人用人导向,本年度共选拔提任处级干部30人、科级干部39人,交流调整正处级干部16人、科级干部33人。制定实施《进一步加强学院领导班子建设的意见》《组织员队伍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组织开展学院行政领导班子换届工作。从严监督管理干部,严格执行《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规定》,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严格因私出国(境)审批和证件集中管理。紧密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全面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举办春秋季干部培训班、党支部书记培训班、纪检委员培训班,着力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基层组织建设更加夯实。深化实施“双带头人”培育工程,47个教师党支部“双带头人”全覆盖。扎实推进新时代吉林党支部标准体系(BTX)建设,全校智能体检规范达标率达到100%。升级打造基层党建特色品牌创建活动,着力构建“一党委一品牌”“一支部一特色”格局,“红色引擎”工程荣获全省高校“党建优秀品牌”。深入实施“对标争先”建设计划,1个学院党委被评为全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2个支部被评为样板支部。全年发展中共党员610名、515名党员转正,表彰优秀共产党员135名、优秀党务工作者28名、先进基层党组织19个,9名老党员获得“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思政工作全面加强。坚持育人和育才相结合,把思想政治工作这个“生命线”紧紧抓在手上。全面梳理建设标准,思政队伍持续建强、评价改革深入推进、经费保障充足规范。领导班子成员带头听、讲思政课30余次,建强第一课堂主阵地开全开足思政课程,打造第二课堂新基地提高课程吸引力感染力。深入实施全面推进落实“时代新人铸魂工程”三年行动和“大思政课”建设工程,统领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大先生”培育提升、校园文化提能增效、健康心态和积极心理品质培育、“小我融入大我”社会实践育人等9个行动。承办省教育厅与新华社吉林分社共建“大思政课”协议签约暨“《参考消息》进吉林高校”启动仪式。制定实施师德建设制度6项,围绕“六个专项行动”开展师德师风集中学习教育和“德润桃李”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切实增强教师责任感和使命感。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办学育人全过程,构建完善的意识形态工作制度体系,实现对意识形态、舆情应对、阵地管理等工作的全方位、全链条、全时段监督管理。升级改造“四馆一中心”德育教育基地,基地建设工作案例荣获吉林省政研会2023年度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一等奖。出台《吉林农业大学大学生“稼穑”教育工程实施方案》,实施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四张表”工程,1人获评吉林省“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李玉院士获评吉林省首批杰出贡献校友,刘娜获评吉林省首批优秀校友。
党风廉政建设深入推进。坚持围绕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切实把构建监督体系作为现代大学治理的必要环节,持续推动各级各类监督具体化、常态化、精准化。推进“两横四纵一支点”监督体系建设,有效整合各方监督力量、织密基层监督网络、提升监督质效。召开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全面部署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党委书记认真落实第一责任人责任,领导班子成员认真履行“一岗双责”。有效开展日常监督,紧盯关键时间节点加强廉政提醒和教育,组织科研经费管理使用情况、“学生餐”微腐败等问题专项整治“回头看”。召开全校党员领导干部警示教育大会,组织处级干部参观吉林省廉政教育基地,开展新提拔干部任前廉政提醒谈话。持续深化省委巡视问题整改成果,巡视反馈问题整改基本完成。组织第二轮校内巡察,对4个二级党组织开展巡察监督。
统战群团离退休工作稳步提升。压紧压实统战工作主体责任。组织开展“吉善同心工程”、“凝心铸魂强根基、团结奋进新征程”等主题教育活动。提出提案议案50余件,其中4件提案分别被全国政协、民建中央、民进中央、《人民日报内参》等采用。4人当选省政协委员,1人当选省人大代表,1人当选吉林省欧美同学会(吉林省留学人员联谊会)副会长,1人被聘任为长春统一战线“同心智库”专家。吉林省首家民盟中央参政议政调研基地落户我校,学校盟员之家荣获首批长春统一战线“同心空间”。与吉林省总工会、长春市总工会分别成立吉林省新农业工匠学院和长春乡村工匠学院,开展培训12期、800余人次。制定《离退休党支部工作条例》,推进六好离退休党支部建设;持续打造“心桥”工程,开办老年课堂,提升离退休职工精神文化品位,全面做好离退休职工服务工作。
二、坚持学科建设龙头地位,办学核心实力明显增强
强化学科专业顶层设计。深入学院开展“起底式”调研,形成10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综合竞争力分析报告,明晰“冲击一流、振兴基础、强化优势、彰显特色”“四位一体”学科发展体系构建思路。首次系统编制完成学校学科整体规划、ESI学科提升规划、基础学科振兴规划和各学院学科建设规划,首次系统构建“高峰、高原、培育、基础”学科发展格局,首次系统建立校院两级年度办学指标任务体系。制定《学科专业调整优化工作试点方案》,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需要,增设目录外二级学科2个;新增专业3个,撤销专业3个,获批首批吉林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专业建设项目4个。制定《新一轮学位授权审核工作实施方案》,完成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专项核验工作。
学科综合实力稳步攀升。化学学科首次进入“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全球前1%。目前,学校已有3个学科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ESI学科总被引频次和总排名位于省属高校首位,相关学科领域研究迈入国际高水平行列。在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有6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实现提升,其中,畜牧学、生物学从C+到B-,实现提档升级;中药学从D到B-,实现跨越提升;农业专业学位排名进入前22%。
“四新”专业布局协调发展。围绕东北全面振兴,对接吉林省“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服务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科学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形成了以国家级、省级36个一流本科专业和12个新农科专业为主干,以新农科为引领,新医科、新工科、新文科协调发展的“四新”专业布局。打造未来农场与大数据技术学院为示范性教学科研高地,获批省级未来技术学院试点建设项目。食品科学、“智能+”农业信息技术实践教学基地获批省级卓越人才培养高水平工科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三、坚持教育教学中心地位,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教育教学成果丰硕。新增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9门,累计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6门,数量居省属高校首位。成功获批全国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线示范课程1门(全国45门)、省级研究生精品示范课程7门。获立农业农村部首批“十四五”规划教材29部。获批吉林省本科高校首批精品耕读实践项目5项、吉林省首家学生诚信教育基地、首批卓越人才培养校外实践教学基地4个、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育基地1个。2个教育部新工科项目顺利通过验收。荣获国家级、省级教育教学成果奖13项,其中,1项成果荣获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实现零的突破;1项成果荣获第九届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本科)二等奖,实现吉林省省属高校唯一蝉联。
人才培养成效显著。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各类赛事国家级奖项18项、省级奖项22项。其中,东北三省一区参加的第二届科技小院大赛吉林区赛由学校承办,学校获一等奖1项(共设置2项),获吉林省研究生科技论文演讲比赛一等奖2项(全省共3项)。承办全省统一战线“奋斗有我,就在吉林”——“青春助振兴”宣讲报告会,学校2023届毕业生初次毕业去向落实率达到87.42%,较去年提高9.22%,其中,毕业生就业留省率达到46.41%,较去年提高5.08%,超额完成留省率指标。
招生数量再创新高。创新开展招生宣传和咨询服务工作,修订2023年招生章程,推进继续教育“管办分离”改革,构建“归口管+归口办”继续教育发展新模式,规范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及职能,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纳入继续教育招生体系。全年,本科生招生5178人,录取率100%,报到率达到98.5%;研究生招生2002人,其中,博士145人,硕士1857人;继续教育招生8167人,在籍函授生达到11000余人,整体招生人数、规模均创历史新高。学校被授予“2023年全国高校招生专业解读直播·最具专业精神高校”的称号。
四、坚持科技创新支撑地位,科研成果产出大幅增长
平台建设不断加强。新增东北优势特色资源与健康食品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粮食主产区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等部委级科研平台2个,吉林省菌物表型组学重点实验室、吉林省林草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等省级科研平台4个。食药用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生物反应器与药物开发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部委级科研平台顺利通过评估答辩和现场考核。成立由16个种质资源科技创新团队组成的“东北亚特色种质资源保育创新中心”校级科研平台,全面提升种业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项目质量再创新高。获批各级各类科研项目609项,到位科研经费首次突破2亿元,创历史新高。其中,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3项,联合基金项目4项,合同经费1711万元;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课题7项、子课题22项,合同经费8088万元,项目数量实现新突破。获批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151项,合同经费5734万元,立项数量和经费总额再创新高。
成果产出稳步增长。荣获吉林省科学技术奖22项,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8项,获奖总数和一等奖数量均居省属高校首位,企事业单位第二位。荣获第十四届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二、三等奖各1项,其中,研究报告类一等奖1项(全省仅4项),学校是唯一获奖省属高校。获中国农学会青年科技奖1项。审定(认定)作物新品种17个,水稻品种“吉农大667”连续三届获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金奖,“吉农大571”连续四届获省优质食味水稻新品种鉴评金奖,“吉农玉719”获评吉林省重大品种推广补助项目高产优异品种,1个玉米品种、3个大豆品种在2023年吉林省农作物高产品种竞赛中获奖。获授权专利158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55件,颁布并实施地方标准5项。以我校为第一署名单位发表学术论文534篇,其中,在Microbiome等中科院一区、TOP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175篇,同比增长23%,首次以通讯作者单位在Science期刊发表研究论文,实现我校在基础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
期刊影响力不断提高。《菌物研究》首次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并进入核心库,实现吉林省省属高校零的突破。《吉林农业大学学报》在全国农业高校综合性农业学报中排名升至第2位,创历史新高。《吉林农业大学学报》《菌物研究》入选“中国高校科技期刊建设示范案例库——编辑团队案例”。《家政学刊》获批取得刊号,填补学校社科期刊领域空白。
五、坚持人才资源优先地位,教师队伍建设提质增效
人才方阵逐步壮大。不断强化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落实省人才新政3.0,持续加大人才引育力度,新增国家级人才工程人选8人,其中,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科技创业领军人才2人;领军英才2人、青年英才2人。全职引进高层次人才17人,柔性引进院士等海内外各类人才11人,公开招聘青年博士81人,通过人才分类定级确定E类以上人才236人;强化与省农科院“一省一校一所”协同育人特区建设,2人同时进入中国工程院院士遴选第二轮,人才层次进一步提升,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顺利完成学校第三轮岗位设置与聘用,专业技术岗位高聘267人、低聘93人,人才生态持续优化。
师德师风持续良好。开展师德师风集中学习教育,修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意见,制定师德考核办法、师德责任制、师德失范查处办法、通报警示办法等6项制度。常态化开展“德润桃李”师德师风建设活动,落实师德集中学习教育,开展好六个专项行动,对全校教职工进行师德师风考核。制作师德师风专题片,获得省级媒体展播。
教师素质全面提升。1人荣获“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学校连续三届获此殊荣。秸秆综合利用与黑土地保护教师团队、兽医学教师团队获批第三批吉林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人荣获中国农学会青年科技奖;3人荣获省科协吉林省青年科技奖。2位学者入选2023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1人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实现学校该项目零的突破。4人入选吉林省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数量居省直单位首位。1人荣获中国农技协最美科技工作者,1人荣获中国粮油学会最美粮油科技工作者,1人荣获吉林省最美科技工作者。学校教师获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1项,省赛一等奖6项、二等奖4项;获第六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1项;获第五届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全国本科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1项,是全省唯一一所连续三届获二等奖以上奖项的高校。
六、坚持社会服务优势地位,服务振兴发展实现突破
产学研合作成果丰硕。与12家政府、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浙江省庆元县政府共建首个事业单位属性生物科技研究院,在抚松、东丰新建乡村振兴综合实验站2个(人参、梅花鹿),与长春国家农高区等企事业单位共建校地(企)研发中心8个。获批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28个,现有科技小院36个,全省80%以上的科技小院由学校承建,形成了具有吉农特色的“小院矩阵”。学校成为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吉林)科技小院联盟理事长单位。公主岭科技小院首席专家代表全国科技小院在2023年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中向中央政治局常委蔡奇汇报并获肯定。
成果转化屡获突破。全年承担成果转化项目230项,到位经费首次突破4200万元。单项专利转让金额达到130万元,4个玉米品种打包转让180万元。学校11个品种和3项技术被认定为2023年吉林省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获批长春市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1个,学校首批入驻世界农业科技成果交易中心,成为长春市科技成果转化战略合作委员会成员单位。
服务乡村振兴担当作为。发起成立吉林省乡村振兴高校联盟,当选常务副理事长单位。获批吉林省首家民盟中央参政议政调研基地,13份资政报告与政策建议被省级领导批示或有关部门采纳。7名专家入选国家乡村振兴首批产业顾问组,其中,2人担任组长。3个案例荣获吉林省高校服务“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优秀案例。1个团队、1名专家分别获2022年中宣部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优秀团队、服务标兵(全国共100个)。学校荣获全国第二届印记乡村创意设计大赛总决赛特殊贡献奖、吉林省科技助力乡村振兴专家服务行动优秀组织单位,30名专家获吉林省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个典型案例获高等农林院校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并在乡村振兴全国高校联盟年会上作典型经验交流。与安图、乾安县共建“吉乡农创园”,获全省通报表扬。建立校友人才库,邀请优秀校友代表“资智回吉”参加“吉林省校友人才促进吉林振兴发展大会”,校友回吉投资5.3亿元建设肉鸡屠宰深加产学研一体化工项目,并与学校签订校企合作框架协议,共同助力吉林全面振兴。
七、坚持开放办学战略地位,国际交流合作稳步拓展
“朋友圈”进一步扩大。获批吉林省高校首家外籍人才服务驿站。学校与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尼日利亚阿布贾大学、日本北里大学、日本三重大学、泰国格乐大学等5所国外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联合开展科学研究、人才交流培养等活动。学校成为中俄寒地农业大学联盟和“粮食安全”教育科技创新联盟成员单位。持续推进赞比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可持续发展,农业农村部对中心建设给予高度肯定。
留学教育卓有成效。与意大利卡麦利诺大学合作建设的“中文+农业”网络中文课堂获教育部批复,数字中文教育教学工作被中文联盟授予《中文联盟数字化教育金牌合作机构》。中国政府奖学金高研项目教育部终审通过率达到80%。4名留学生见义勇为勇救落水父女,突显学校知华爱华友华教育成效。
八、坚持办学条件保障地位,教书育人环境持续改善
民生福祉不断改善。完成3个职工集资住宅小区共1297户产权分户转移登记手续。加大惠民资金投入,优化绩效工资分配,不断提升教职工保障水平。全年发放困难、大病、结婚、生育等补助及奖励18万元。
校园基建快速推进。列入省政府年度工作报告的吉林省新农科长白山创新(产业)学院主体完工。4栋新建学生公寓、大学生就业创业综合服务中心等基建项目顺利完成预定工期进度。联动净月区政府修建3000立方米蓄水池,与学校现有灌溉渠、排水渠形成联网,有效解决植物生产基地春旱夏涝问题。
审计监督效能彰显。健全完善审计规章制度19项,修订《内部控制工作手册》,建立比较完备的审计监督制度体系。强化工程预算、工程结算、货物服务采购项目审核,累计审核金额达1.5亿元。完成招标文件、经济合同审核290项。对吉林省新农科长白山创新学院等重点建设项目进行施工过程跟踪审计,为工程施工过程的安全、成本、质量、进度等提供监督保障。开展科研经费专项监督检查“回头看”,进一步规范科研经费使用管理。
管理服务持续优化。全面加强资产管理,提升资产效能。深化后勤管理服务改革,引进梅花鹿、黑天鹅、灰雁等“三有动物”,打造“一湖、两公寓、三苗圃、四条主路”综合景观区,校园环境质量和生态文明建设持续优化。建立大型仪器设备实体开放共享中心,加强政府采购管理,教研基地设施逐步完善,智慧校园建设成果凸显,图书馆、档案馆、校史馆、体育场馆功能品质有效提升。
平安校园平稳向好。调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等安全组织机构,修订学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开展大型应急疏散演练,安全宣讲培训等安全活动10余次。完成人脸识别门禁系统项目和实验室消防监控联动系统项目建设,全面提升消防预警、报警、灭火、处置、救援能力。加强涉密人员审核管理,开展保密业务培训。严格落实节假日校领导带班值班制度,依规依法做好信访接待工作。常态化开展网络安全、实验室安全、施工安全、防火安全检查和保密工作自查自评,全年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良好。
2023年,学校紧紧围绕“把学校建设成为国际知名高水平农业大学”目标,推进各项工作改革创新,取得了较好成效,学校的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但与上级的期望、师生的期盼、社会的期待相比依然存在差距,还存在党建工作与事业发展融合不够紧密,高峰学科还需突破,高层次人才、创新团队和中青年骨干依然偏少,人才培养质量仍需提高,原始创新能力亟需提升,自主创收能力急需加强等问题。
2024年,学校将继续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和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学校“十四五”规划和第十二届党代会制定的目标任务,进一步开拓进取、改革创新,自觉承担起新时代高等教育职责使命,全方位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努力为新时代吉林振兴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