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农业大学办公室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 重要资料 > 正文

吉林农业大学2024年工作要点
日期:2024-03-01

 2024年,是建国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学校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的重要时期。学校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力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创新驱动,加强内涵建设,统筹推进教育、科研、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不断提升学校的整体竞争力和影响力,全面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

一、改革发展工作

(一)统筹推进部省共建工作。落实教育部与吉林省部省会商会议精神及部省合作协议具体内容,积极推进教育部与吉林省合作共建吉林农业大学、共建国家北繁科研育种基地有关工作。按照农业农村部新一轮部省共建工作进度,认真做好协议续签及“中国现代农业联合研究生院”协同培养有关工作。

(二)统筹推进重大平台建设。配合省科技厅,以年内挂牌启动为目标,积极推进吉林省“三江实验室”建设工作。协调净月区管委会,积极推进东北亚医药健康特色资源科创中心建设。完成东北亚特色种质资源保育创新中心(含科研试验大楼、中试产业化大楼、人才公寓大楼)立项可研工作。

(三)统筹做好五年规划工作。成立吉林农业大学学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暨发展规划工作领导小组,结合学科规划落实工作,开展学校第十三次党代会两委工作报告、“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及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具体举措落实情况中期检查,谋划启动“十五五”规划调研工作。

(四)统筹推进校院两级管理改革。构建以实现办学指标为导向的校院两级目标管理体制和资源配置机制。建立学校与学院、与职能部门签订年度建设目标责任书工作制度。围绕校院两级办学指标达成度和贡献度,以充分激发学院办学活力和潜力为目标,探索推进考核评价和绩效分配改革,推动“校办院”向“院办校”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

二、学科建设工作

(五)统筹做好新一轮学位授权审核工作。全力推动农业、兽医、生物与医药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园艺学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及3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和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申报工作,力争博士、硕士学位点全面实现新增长。同时做好16个学位点合格评估工作。

(六)统筹推进ESI学科建设。落实《ESI学科提升规划》,制定实施《吉林农业大学ESI学科建设项目管理办法(暂行)》,遴选并启动首批ESI学科建设项目,努力推动ESI前1%学科数量实现新增长,ESI重点建设学科和培育学科建设质量和国际影响力稳步提升,为学校一流学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七)统筹推进基础学科建设。落实《基础学科振兴规划》,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评价、分院管理”原则,创新构建基础学科校院两级发展新体系,强化实施实施基础学科振兴专项行动,逐步加强基础学科对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

三、人才队伍工作

(八)强化高层次人才引育。发挥东北区位政策优势和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吉林研究院依托建设优势,实施“1+1”柔性引进计划,即每一个博士学位学科柔性聘用一名本领域战略科学家。强化“有组织”的人才工作,依据学科建设规划,统筹岗位、编制资源,坚持合理扩大规模,持续优化结构,着重补齐重点学科重点方向的高层次人才短板,科学制定实施年度招聘计划。发挥优势学科在人才队伍建设中的支撑作用,按照“相关相近、交叉融合、学院推荐、严审严管”原则,逐批实施在职教师学历提升计划。完善健全各级各类人才支持办法,加大博士后队伍建设力度,造就一批优秀学科和学术带头人,培育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蓄积一批优秀青年后备人才。

(九)深化人才分类评价改革。深入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要求,有序推进人才分类认定和评价。对教师队伍开展全面梳理,做到四个明确,即明确主要学科归属、明确教学和科研团队归属、明确评价考核类型、明确聘期考核任务。围绕学校办学指标科学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分类型科学调整职称评聘条件和聘期考核办法,充分发挥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进一步激发人才队伍活力。

四、人才培养工作

(十)做好新一轮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坚持全校一盘棋,统筹调度各方资源,认真做好自评自建、优化完善、线上线下评估和总结整改等各阶段工作,确保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圆满完成,有力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目标。

(十一)建好吉林省新农科长白山创新学院育人特区。深化“一省一校一所”协同育人改革,不断完善身份、成果、经费互通,科教、产教、中外融合的“三融三通”机制,努力构建“理论名师+科研名师+产业名师”的教师队伍,持续打造“跨文理+本硕博+智慧式”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校地协同的国家公费农科生2.0培养改革,进一步扩大公费农科生专业覆盖面,不断深化“入学有编、毕业有岗、免收学费”和“专业教育+岗位实践”双线嵌套融合培养模式改革,努力打造公费农科生改革样板。深化校企协同的现代产业学院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校企协同“两段式”培养和校企“双导师制+课程互认+论文项目制”改革,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

(十二)深化“三全育人”改革。建好全省首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省首批本科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同步强化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促进学生工作与学校“双一流”“双特色”建设相融合,与新农科人才培养改革相融合,与乡村振兴社会服务相融合,主动适应“卓越班”“订单班”“书院制”“现代产业学院”“科技小院”培养模式新变化,坚持推进分类、分学科精准育人、特色育人。搭建部门协同、学院协同、教师协同、社会协同的“大学工+”育人平台。持续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和“德润桃李”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强化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促进学生留吉留东北就业。

(十三)强化一流本科建设。优化专业结构,推进专业供给侧改革,切实提高生物育种科学、智慧农业、农业智能装备工程、粮食工程等新农科专业和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建设质量和水平。不断加强一流课程、一流教材、一流教学团队、一流实践教学、一流教学成果的培育与建设,力争实现新突破。(牵头落实单位:教务处)

(十四)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完善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优质生源培育和研究生导师遴选制度。创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拓展“双师型”导师资源,促进行业导师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加快修订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一批与产业发展紧密融合的,示范性、推广性和共享性强的研究生优质课程和教材,加强实践教育特色基地和案例库建设。持续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科技小院培养模式,稳步扩大小院规模,持续提升小院建设质量,着力增强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构建研究生多元评价体系,加强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地方标准、审定品种等高水平应用成果的培育。

五、科技创新工作

(十五)加强有组织科研。进一步聚焦国家及地方重大战略需求,完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基础研究关键科学问题组织与研究机制,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不断推进基础研究在科研领域方向选择、科研任务统筹部署、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和科研力量分工协作中的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依托省实验室等重大科研平台,探索实施“首席科学家”领衔的基础研究计划,推进科研队伍、科研平台、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的高效融合,充分激发创新潜力、提升创新效能。推动院级单位实施“科研日历”工作计划,引导各院级单位坚持目标导向,强化开展“有组织的”科研。

(十六)提升科研能力水平。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等重点项目,以及国家科技进步奖等高水平科研成果开展精准培育、精准支持和重点培育,力争数量实现新增长。在食药用菌种质资源保育利用、黑土地保护等优势特色领域谋划申报全国重点实验室,统筹申报省部级科研平台。修订《吉林农业大学科研工作评价办法》,推进科研评价机制改革,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加大对国际、国内高水平学术交流合作支持力度,进一步扩大学校学术影响力。

六、社会服务工作

(十七)强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建设。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以公益性为主体、合作化和市场化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式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依托吉林省高等研究院等区域产教融合重大平台,建强横向科研体系,集中搭建科技成果转化的宣传展示平台,通过共建校地企研发中心,探索设置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金,建立“定向研发、定向转化、定向服务”科研成果落地机制。

(十八)深化利益分配与激励机制改革。把成果转化成效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指标,深化成果转让现金奖励、横向项目绩效奖励和科技服务课时奖励“三励”政策改革,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以学校为主体的成果转化积极性和主动性。依托吉林乡村振兴研究院等智库平台,探索构建“专家库+项目制”咨询服务工作体系,着力产出一批高水平学术成果和决策咨询报告。

(十九)推进吉林高等研究院建设。按照“市场主导、政府主推、院校主研、企业主用”的建设原则,按照教育部和吉林省工作进展,积极推进吉林高等研究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建设。完成首批项目博士、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认真梳理、全力拓展校企联合科研和人才培养项目,建立吉林高等研究院项目储备库,高质量谋划落实二期项目。

七、国际交流工作

(二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谋划申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力争数量实现新增长。广泛拓展长短期相结合的项目渠道,强化研究生国际(地区)联合培养。修订完善出国(境)留学深造人员考核管理办法,稳步提高科研人员海外经历人数比例,强化海外研修成果的考核和运用。稳步扩大国际学生数量,深化来华留学教育趋同培养改革。切实做好援外培训工作,持续建好赞比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深入推进对非合作交流。

八、大学治理工作

(二十一)统筹推进财政专项改革。合理规划、有序开展校级层面重大建设,集中资源办大事办急事。按照“应包尽包、能包尽包、归口统筹”原则,加大对学科建设、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人才队伍方面重点工作的支持力度。坚持为基层解难题、堵漏洞、补短板,建立学院学科年度常态化调研机制,精准统筹、精准规划建设需求,切实提高师生获得感和满意度。坚持投入产出相挂钩,强化预算项目绩效考核评价和监督体系建设,切实用好用实用活专项资金。

(二十二)统筹推进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改革。稳步推进“共享、共用、共担、共促”机制改革。加强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实体平台和信息化监管平台建设,打造专业化、高水平、高素质实验师队伍。按照“严格管好增量共享服务,稳步推进存量问题破解”的思路,摸清设备清单底数和测试能力底数,对大型仪器设备集中共享、非集中共享进行系统设计。积极引导支持各单位主动开放、主动共享,对通用性强但使用率比较低、开放共享差的大型仪器设备建立强制无偿划拨或调配机制,有效盘活校内大型仪器设备资源。

九、办学保障工作

(二十三)拓展学校办学资源。加强校友会和教育基金会建设。在学校“归口管+归口办”继续教育改革发展框架内,充分利用现有办学资源,积极拓展学历继续教育办学资源,大力开展服务振兴教育培训,在发挥社会服务职能的同时不断提高创收能力。

(二十四)强化重点项目建设。确保按时高质量完成吉林省新农科长白山创新(产业)学院大楼和四栋研究生工作建设工作。积极争取国家发改委中央预算内投资,全力推进新建学生公寓及食堂项目。启动农博园土地及地上物收回及可持续发展规划工作。积极协调农业农村部、省农业农村厅,大力推进教研基地改造提升项目落地落实。

(二十五)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深化推进银校合作,全面梳理学校信息化能力建设短板,开展精准提升、精准建设。对全校各类管理服务工作及流程进行全面梳理和整体再造,逐步消除数据孤岛。建设“大OA”系统,促进师生各项业务办理“一号登录、全网通办”。

十、党务群团工作

(二十六)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建立健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的长效机制。贯彻执行《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2023-2027年)》,分级分类开展干部培训,强化专业能力和知识培训。

(二十七)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适时开展部分处科级岗位干部选任及非领导岗职员选聘工作。深化实施优秀年轻干部选育工程,加大年轻干部的培养锻炼。健全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严格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和抽查核实工作,加强干部的全方位管理和经常性监督。深入落实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各项政策,健全完善更具针对性、系统性、实效性的激励保护措施,推进干部能上能下。

(二十八)深入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落实高校组织工作条例,高标准完成新时代吉林党支部标准体系(BTX)建设任务。深入实施“对标争先”建设计划,积极开展“标杆学院”和“样板支部”创建活动,举办“双创”工作推进会。深化“双带头人”培育工程,以“头雁”效应激发“群雁”活力。继续实施“红色引擎”工程,组织开展第四期“红色引擎”教师培训,提升教师育人能力。持续开展“一党委一品牌、一支部一特色”创建活动,提升基层党建引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水平。做好在高层次人才、优秀青年教师和优秀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

(二十九)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各方面优秀人才。发挥组织部门人才工作牵头抓总的作用,加强对人才工作的宏观指导和统筹协调,完善党管人才工作机制,改进党管人才方式方法,全力推动“吉林人才政策3.0版”等政策措施落地落实。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完善并落实校领导联系专家人才制度。建立健全人才服务协调机制,强化人才服务保障。

(三十)推进“时代新人 铸魂工程”建设。推动“大思政课”建设、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大先生”培育提升等“十项行动”落地落实。将任务明确到单位,责任落实到个人,制定详细的执行方案和工作台账。同时,将行动执行情况纳入各单位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考核中,根据完成效果提供相应支持,在育人方式、活动载体、组织机制等方面形成有效的措施和方法,以实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铸魂”和“增能”。

(三十一)持续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制定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工作的整体规划,明确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任务。落实一把手责任制、“一岗双责”,加强部门之间的分工协作和基层党组织自觉性。规范学校党委、二级党组织和教师党支部三级联动的师德考核流程体系,强化对二级党组织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督导和考核,压紧压实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的责任,构建学校教师工作新格局。

(三十二)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强化落实从严管团治团责任,优化学生会、研究生会组织架构,细化工作职责,按时召开学代会,组织召开共青团吉林农业大学第十三次代表大会。

(三十三)巩固民主政治建设。召开“吉林农业大学第八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第十一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有力有效解决教职工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和关乎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切实保障广大教职工依法参与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版权所有:吉林农业大学办公室        地 址:吉林省长春市新城大街2888号         邮编:130118

电    话:0431-84533101 84533386     传 真:0431-84531264    邮 箱:xxbgs@jl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