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农业大学办公室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 重要资料 > 正文

吉林农业大学2021年工作要点
日期:2023-03-29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经开启。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强农兴农重要使命,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全力推进综合改革,奋力开创学校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一、坚决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一)确保防控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根据疫情变化和上级决策部署,统筹做好学校常态化及应急疫情防控各项工作。严格落实防控工作责任制、包保制和责任追究制,确保上级和学校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落实。加强校地协同、家校协同,确保群防群治、联防联控。持续做好疫情防控期间的疫情监测、校园管理、医疗保障、物资储备、环境卫生、宣传教育、监督检查、隔离区设置及应急演练等工作,切实保障师生员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二)确保学校各项工作运转有序

做到疫情防控和事业发展两手抓、两手硬。科学做好学生的开学返校、上课、考试、毕业、假期管理等工作。加大网络维护和线上资源拓展力度,利用好学校网络资源和在线各级各类网络平台,为开展在线教学、科研、办公等打好“提前量”,切实保障学校各项工作有条不紊、正常运转。

二、精准编制和实施“十四五”规划

(三)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编制

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广泛开展意见征集和论证调研工作,形成规划(草案)审议稿。协调各专项和学院编写组完善专项及学院规划。结合国家、吉林省、教育和农业等“十四五”规划有关内容对审议稿进行适当调整,按决策程序审议后印发执行。

(四)高效率推进“十四五”规划实施

加强对“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实施的宏观指导、统筹协调和考核评估等工作。加强各专项规划组、各学院对目标任务的科学分解和落实。通过建立考核制度、激励机制、宣传体系等,形成强劲内外合力,为“十四五”时期学校高质量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三、全力推进“新农科”建设

(五)全力推进“新农科”协同育人体系建设

坚持育人为本、吉林特色、融合创新、开放共享的原则,全力争取与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协同共建新农科长白山创新(产业)学院,推进“三融三通”一体化新农科协同育人模式建设。承办全国新农科协同育人研讨会。进一步完善耕读教育体系,推动农林专业供给侧改革,推进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

(六)全力推进“新农科”协同创新体系建设

推动资源要素优化配置与共享,重点打造“新农科”学科专业特区、人才培养特区、科技创新特区,着力构建“新农科”学科专业建设体系,实行学科专业一体化发展,创新开展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本科和研究生培养教育体系,全面实施“新农科”科学研究提升计划,拓展“新农科”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农林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可持续发展,全面推进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项目培育,为吉林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筑基赋能。

四、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七)持续强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服务

深入推进学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构建“三全育人”工作“大思政”格局。持续推动“课程思政”改革,重点建设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示范专业。加强重点马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加强思政工作队伍建设,提升思政工作质量。深入实施“青马工程”、“学习筑梦”行动、“青年大学习”行动。结合建党100周年,积极开展主题教育,持续开展“四史”教育。建强国防教育载体,推进军事理论课程建设,建立特色征兵工作模式。夯实学生养成教育和安全教育,实施“大学生文明修身工程”。建立学生成长与发展指导服务的常态化机制,构建网络育人体系,“三位一体”综合素质培养体系,“一心双环”思政工作模式。加强学生管理和资助工作。做好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多途径开展心理咨询工作。

(八)持续实施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结合“四新”建设和专业认证理念,持续做好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双万计划”建设工作,全力打造新一批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和一流本科课程。启动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强化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结合学校国家级教学成果培育方向,做好国家级“四新”项目推进和成果建设。开展“十四五”教材立项,打造精品教材。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推进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建设,实施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组织建设大学生共享型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做好新常态下在线教学、考核、毕业、学籍异动、专业分流、第二学士学位等工作。

(九)持续推进研究生教育提质升位

落实全国和吉林省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召开全校研究生教育会议。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启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库建设项目。修订《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办法》,加强导师队伍建设,适时修订、完善导师遴选和招生资格认定办法。合理制定与学位授予相关的学术成果要求,破除“唯论文”倾向。完善校院两级管理工作。做好相关两级管理的制度设计,确保校院两级管理工作科学高效、运行顺畅。

(十)持续加强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

成立来华留学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学校来华留学教育相关单位责任分工。完善学校来华留学工作绩效考核机制,将招收来华留学生的数量、比例及培养质量纳入相关培养单位年终绩效考核。推动和加强全英文授课课程建设。做好留学生日常管理。

(十一)持续拓展继续教育招生培训渠道

积极拓展学历教育招生渠道,招生数量力争增长10%。加强校外教学点建设,争取省内新建3-5家教学点,省外新建1-3家函授站。远程教学教务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力争新增线上课程10-15门。进一步拓宽培训渠道,全年力争开展40余个培训项目,完成5000余人的培训任务。争取获批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国留学培训项目”。

(十二)持续提升生源和就业创业质量

修订招生章程,推动招生工作改革,多渠道扩增招生计划。进一步优化大类招生录取,继续实施农科生“订单式”培养计划。进一步提升研究生生源质量,应届生报考人数拟增长20%左右。加强网上就业服务,做好就业困难学生帮扶。实行“分级管理、集中审核”,做好派遣工作。夯实就业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落实1+N企业课程进课堂项目。搭建线上线下就业平台、就业创业联盟平台、订单班培养平台。推进创新创业园区改造和创业工作内涵建设。

五、不断提高学科建设水平

(十三)做好学科学位评估工作

组织学校符合条件的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完成第五轮学科评估各项工作。组织相关专业学位授权点完成专业学位水平评估工作。组织我校新增博士学位点、学硕点、专硕点完成专项评估。

(十四)做好学科内涵建设工作

持续实施“一流学科”培育工程,做好ESI全球前1%学科建设工作。组织开展学科带头人补选,新一轮学科发展建设规划调整优化,学科带头人、专业学位负责人聘期内学科建设目标管理及年度考核评价等工作。组织开展年度二级学科自主设置和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工作。

六、加快推进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十五)进一步提升科学研究能力

做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谋划与申报工作,加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省市级科技发展计划谋划及申报工作。切实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争取在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种子库建设,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等方面发挥科研攻关作用。

(十六)进一步加大平台团队建设

以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为契机,重点做好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筹建工作。积极做好国家、省市级相关人才及团队计划的谋划和申报工作。

(十七)进一步提高成果奖励产出

重点做好国家科学技术奖的申报、组织和协调工作。做好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奖等部委、行业奖励及社会力量设奖的组织申报工作。做好省级各类奖励的组织申报。

(十八)进一步提升期刊办刊质量

努力提升《吉林农业大学学报》办刊影响力,力争使《经济动物学报》《菌物研究》跨入中文核心期刊(北大版)行列,一种期刊学术影响力进入全国前列。不断提升《高教动态》《高等教育研究》办刊质量。

七、切实履行社会服务职能

(十九)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建设

进一步加大人、财、物投入力度,持续推进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吉林研究院和吉林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的智力支撑作用。继续做好教育部高等学校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建设工作。积极参与各类展示推介活动,做好科技成果转让。

(二十)服务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坚持发展壮大玉木耳种植和吉林白鹅养殖“双白”产业项目,助推手工编织和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强化致富技能培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使帮扶村生产生活条件发生根本变化。持续做好科技援疆工作。

(二十一)服务政产学研用协同体系建设

积极拓展与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深度合作,不断丰富合作内容、实现创新驱动、资源共享、内生增长,努力实现学校社会服务功能最大化。

(二十二)服务校友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添能蓄力

坚持“三个服务”校友工作理念,加强校友工作机制建设。做好对部分省区校友的走访工作,召开第二次各省区会长、秘书长联席会。做好校友事迹宣传、活动开展、支持服务等工作。持续加强基金会建设,积极争取社会捐赠。

八、努力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

(二十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召开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会,持续开展“德润桃李”师德师风建设活动,进一步弘扬师风、教风,促进优良学风和校风形成。积极做好立德树人表彰、“吉林好人 最美教师”等荣誉称号的遴选推荐,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增强教师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十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调整完善人才队伍相关制度。进一步夯实人才队伍建设前期工作成效,优化人才队伍结构,精准培育校内优秀人才,重点引进发展急需人才,选拔培养师资后备人才。用好支持政策,助推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进学校首届青年学者论坛筹办工作。

(二十五)加强教师培训力度

开展思政课教师培训、课程思政专项培训、一流课程与教学秘书专项指导,有针对性的服务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工作。通过进阶式培训和针对性咨询指导,持续提升教师执行大纲撰写能力。继续深度推行课程考核改革,强化质量评价、支持服务,促进教师教学质量整体提升。

九、统筹实施开放办学战略

(二十六)加快推进国际化办学步伐

巩固和拓展与俄白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伙伴的联系,积极开展与日本、新加坡等国知名高校开展务实合作,推进与白俄罗斯国立信息和无线电大学合作办学项目申报。推进中国政府、赞比亚政府、盖茨基金会三方合作项目的具体实施,推进联合国国际农发基金项目具体落地。办好“一带一路”/南南合作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第四届年会。做好国家留学基金委全额资助、地方合作、“青骨”项目等申报及派遣工作。做好外专局引智项目的申报及实施,组织好“111”计划项目实施。做好各类外教管理服务及外国专家书屋等平台的管理维护工作。

十、着力优化办学保障条件

(二十七)着力完善智慧校园系统

突出用户体验感,消除校产信息孤岛,建立公共查询平台和管理服务平台,提供公共服务应用。完成“一站式”虚拟办事大厅建设,为师生提供便捷服务。持续加强信息安全、网络安全建设。

(二十八)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做好新建学生公寓、食药用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继续教育学院、植物保护学院教学基地等基础设施改、扩、建工程。持续改善校园环境及服务师生硬件设施建设。配合政府,积极推进棚户区改造,强化土地维护管理。加强教研基地建设,推进设施农业基地、养殖与农业生态基地建设。推进植物生产基地清理工作,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和使用功能恢复。

(二十九)着力提升服务保障水平

抓好水、电、暖,食、住、行的后勤保障和质量提升。加强图书馆空间优化及中外文数据库、共享资源建设。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做好干部人事档案审核和“口述档案”采集。不断提升校园医疗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切实保障师生员工基本医疗和健康保健需求。建立“网上签批”模式,根除“报账难”现象。持续推进科研、人事、学生等管理系统和OA办公系统建设。

(三十)着力坚持开源节流并举

充分利用学校资源与办学优势,在多领域争取资金支持。积极稳妥推进学校校办企业体制改革工作。严格预算决算制度,严控“三公”经费支出,积极催缴各类欠款。前移审计关口、强化过程跟踪,加强学校内部审计。推进采购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建设。建设完善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管理平台,全面推进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做好资产配置、使用、维护、处置管理和资产动态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适时启动校园水电能耗监管平台,做好节能减排工作。

十一、认真谋划新一轮综合改革

(三十一)不断推动制度体系建设

不断完善学校顶层决策、咨询制度体系,持续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制定实施《规章制度管理办法》,加强制度规范性建设,健全规章制度全过程监督体系。完善《综合改革制度方案汇编》,积极谋划新一轮综合改革方案。

(三十二)不断推进校院体制改革

按照责权利相统一原则,构建学校规划监管、学院自主运行的管理模式。指导各学院完善党政事务议事制度和决策机制,统筹推进学院办学绩效评估工作。

(三十三)不断推行教育评价改革

制定时间表、路线图,统筹推进学科,师德师风,本科教育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教师选任、评聘及岗位绩效,本科生,研究生教育教学及学生等七个领域的评价改革工作。

十二、积极打造吉农特色校园文化

(三十四)积极推进文化建设规划和内涵发展

加强校园公共场所文化景观和楼宇文化建设管理。着力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为讲好吉农故事提供支持保障。制定《文明校园测评细则》,扎实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打造校园文化创意产品,鼓励吸收社会单位参与校园文化建设。

(三十五)积极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作用

紧密围绕建党100周年,举办系列庆祝活动。办好“吉农大讲堂”,积极推进“全民阅读”和“书香校园”活动,继续开展“五节”“两季”“高雅艺术进校园”等学生文化活动,继续举办形式多样的教职工文体活动,创新开展校院两级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提升知校爱校荣校意识,营造凝心聚力、干事创业浓厚氛围。

十三、全面推进党的建设

(三十六)切实推进党的政治建设

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坚决站稳政治立场,教育引导师生员工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党的领导、党的建设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

(三十七)切实强化党的思想建设

始终坚持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做到学深悟透、融会贯通、真信笃行。持续抓好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学习宣传与贯彻落实,不断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切实做好校院两级中心组理论学习,扎实开展好教职工理论学习,举办好春秋两期干部培训班。健全并抓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贯彻落实,认真开展意识形态责任制内审内巡。抓好舆论宣传,做好对外宣传,引导舆论主流,确保学校意识形态领域安全稳定。

(三十八)切实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压紧压实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的主体责任。扎实开展基层党组织换届,全面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积极开展“标杆学院”和“样板支部”创建活动。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对部分党建工作制度进行修订完善。启动第四期“红色引擎”工程建设项目,继续开展“最佳党日”立项和党支部“结对共建”活动,大力扶持“一院一品”基层党建工作品牌。做好发展党员工作,提高发展质量。加强对党务干部的培训。开展“两优一先”评选表彰、“微党课”大赛,加大典型宣传和形势政策教育力度。做好学校党委换届的相关筹备工作。

(三十九)切实抓好干部队伍建设

深入贯彻落实《干部任用条例》及省委“一个意见”、“五个办法”,严格执行选人用人全程纪实制度,着力防止干部“带病提拔”、“带病上岗”。修订干部任用、考核激励、培训监督等制度文件,突出“选育管用”四大环节,进一步盘活理顺全校干部资源。抓好干部考核评价工作。严格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和抽查核实工作。落实提醒函询诫勉问责的组织措施,建立干部监督档案,做好出国政审及出国境证件管理,以及年度干部选任“一报告两评议”工作。适时开展部分处科级岗位干部选任及非领导岗职员选聘工作。

(四十)切实发挥巡察利剑作用

坚守政治巡察定位,围绕“四个落实”,深化政治巡察,做好对基层党组织的常规巡察。强化巡察整改和成果运用,做好巡察整改的“后半篇文章”,持续压实被巡察党组织整改责任。将巡察整改落实情况纳入年度综合考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重点内容。建立巡察整改落实情况阶段监督检查机制、完善巡察整改公开机制,强化巡察成果综合运用。进一步修订巡察工作规程和工作办法,对专、兼职巡察干部开展专题业务培训,加强对巡察干部的纪律教育和纪律执行监督,动态完善巡察干部人才库,积极探索巡察人才联动机制。

(四十一)切实筑牢安全稳定防线

以建设“平安校园”为载体,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稳定工作各项措施,治理整顿校园及周边秩序。加强校门管理,规范校园交通秩序。加强校园消防安全隐患排查,加大秸秆禁烧的整治力度。强化校院两级安全教育培训长效机制,确保宣传教育、制度建设、责任落实、排查整改等各项工作落实落细。抓好保密工作领导责任制落实、制度建设、业务培训和教育引导、涉密载体和涉密人员管理等工作。做好信访和机要管理工作。

(四十二)切实凝聚统战群团合力

加强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引领,完善制度体系,提升民主党派、统战团体和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水平,积极建言献策。做好民族宗教、港澳侨台和海外工作。充分发挥工会、妇委会职能,扎实推进民主管理,切实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持续深化共青团、学生会改革,抓好基层团组织建设和团员先进性教育。做好离退休老同志的思想政治建设和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关工委的育人作用。

十四、深入推动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四十三)突出政治监督首要职责

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加强对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重大战略举措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配合学校党委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督促学校各级党组织、党委职能部门建立健全协同机制,强化“两个责任”贯通联动,责任压力传导到位,解决“上热、中温、下冷”现象。建立二级党组织政治监督清单和评价体系。构建巡察、专项检查联动(协作)机制。

(四十四)强化权利运行制约机制

强化日常监督,加大专项监督和作风监督力度,推进智慧化监督平台建设,持续深化“三转”,强化事后问责问廉问效。督促严格落实“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党政正职“五个不直接分管”、“一把手末位表态”等制度。持续关注“四风”问题新表现、新动向,着力抓具体、补短板、防反弹。做好各类问题线索的集中管理、动态更新、集体研判、汇总统计等工作。精准有效用好问责利器,强化问责效果。

(四十五)坚持廉洁教育质效并进

加强“廉洁吉农”平台建设,制定廉洁教育在吉农主题方案,持续打造吉林省教育系统廉政教育基地。开展党规党纪教育、警示教育,推进廉洁文化建设,促进形成风清气正的校园政治生态和育人环境。加强纪检监察工作交流,适时筹建高校廉洁文化联盟。做好全国青年学生廉政教育主题夏令营承办工作。

 

版权所有:吉林农业大学办公室        地 址:吉林省长春市新城大街2888号         邮编:130118

电    话:0431-84533101 84533386     传 真:0431-84531264    邮 箱:xxbgs@jlau.edu.cn